黄埔军校明明在珠江附近,为什么叫黄埔军校?
优质回答
题主可能把黄埔军校的“黄埔”和黄浦江的“黄浦”弄混淆了。虽然都读pu,但是一个是土字旁的埔,一个水字的浦。
黄埔军校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黄埔军校在创立之初,孙中山先生把校址设立在广东广州黄埔区,所以才会有这么一个称呼。
所以说,黄埔军校的得名,和珠江没有什么关系,和远在上海的黄浦江更加是八杆子打不着。
实际上,黄埔军校也只是一个俗称,从来都不是正式的称呼。黄埔军校创立之初,正式的名字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来又依次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实际上,黄埔军校除了开始创办的那几年在广州黄埔区,后来又一次搬迁到了武汉、南京、成都,而且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设立了分校。因为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都被称之为“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史最知名的三所军校之一(另外两所是云南讲武堂和保定军校),在近代中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国军中的很多抗日名将,大多出自黄埔军校;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之中,有五位元帅、三位大将和黄埔军校有关系。在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学子的伤亡率高达95%。
在大陆时期,黄埔军校一共创办了23期。由于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创办的,所以在蒋介石退到台湾之后,黄埔军校也跟着去了台湾,校址在台湾高雄。
1924年,一座影响了中华大半个时代的军校出现了,这座军校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黄埔军校。
不过与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黄埔军校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不叫黄埔军校,而是叫做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只是因为坐落于广州的黄埔岛,才在人们的习惯下,被称作为了黄埔军校。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黄埔军校跟上海的黄浦江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只是读音相同,实际上字形上有很大的差别。
接下来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往下阅读,了解一下黄埔军校的历史。
黄埔军校创建的初因
要说到黄埔军校出现的历史渊源,我们还得说到军阀混战时期孙中山的势单力薄。
终孙中山的一生,他都没能掌握一支有效的军事力量,在乱世之中,没有有效的军事力量是很致命的一件事情,所以孙中山虽然努力奔波,但一直没能取得太过于实际的成就。
后来,为了能获得实际有用的军事力量,孙中山就开始和苏联合作,借助苏联的力量建立了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建立在历史中确实很大程度增强了国民党的力量,但是这番局面孙中山却是没能看到的,因为在1925年,孙中山就因病离开了世上,当时距离黄埔军校建校也才不到一年的时间。
黄埔军校所出名将
黄埔军校创建的主旨是迅速培养一批能马上投入到战争中的低级军官,因此在黄埔军校刚创办的时候,黄埔军校的教学质量并不是特别高,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初级军官的短期培训班。
在黄埔军校前几期中,黄埔军校给学生们定下的学习时间是半年,然后再加上入学前军训的半年时间,黄埔学生们顶了天也就只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可见黄埔军校在刚开始的时候,教学质量确实不是怎么上档次。
不过虽然教学质量不高,但是黄埔军校却在历史中培养出了许多名气颇大、能力优秀的将领。
比如历史中有名的胡宗南、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征、王耀武、林彪、徐向前、陈赓、胡链、邱清泉、黄百韬、谢晋元、孙元良、郑洞国、戴安澜、黄维、左权、桂永清、周士第、余程万等等许多后来排得上号的将领,都是从黄埔军校走出来的。战火中飞腾的黄埔军校
在近代史中,国内能和黄埔军校影响力比肩的也就北方的保定军校了。
而我们要注意的是,保定军校学生的活跃周期是民国中早期,在军阀混战早期,就有了很强势的发展。
黄埔军校学生的活跃周期则基本在民国中后期,他们是在东征、北伐战争之后才慢慢在历史中展露出来,并最终于抗战时期崛起,走向了国民政府军队的中高层位置。
正因为他们是一步步历经战火成长起来的,所以即便他们早期在黄埔军校接受的教育并不是特别优质,但也极好培养出了他们的军事素养,使得他们在后期参与战争的时候,拥有了足够实力支撑自己所在的位置。
而这些黄埔学生们其实是分两个阶段的,这两个阶段的转折点就是黄埔军校的第六期。
从现实历史我们可以得知,抗战时走上中高级军官位置的基本都是黄埔前六期的学生,他们的运气非常好,赶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
至于后面六期的学生并不是说他们的天赋不如前六期的学生,而是他们错失了一个好时代,所以就算再如何拼命,也很难赶得上前六期学生们的成就,一直到现如今,都未曾出现过什么有名的将领。
所以说这就是黄埔军校之所以叫黄埔军校的原因,黄埔军校的“埔”和黄浦江的“浦”大家还是要区分开来的。
黄埔军校是1924年谁创办的?
优质回答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孙文)创办的。黄埔军校总理孙中山,党代表廖仲恺,校长蒋中正,副校长李济琛,教育长邓演达,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副主任叶剑英,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副主任张申府。共产党人周恩来、聂荣臻、包惠僧、熊雄、蒋先云、徐向前、周逸群、曹渊、赵一曼、陈赓、吴光浩、许继慎、曾中生、伍仲豪、蔡申熙、唐澍、卢德铭、林彪、王尔琢、朱云卿、刘志丹、刘畴西、俞洒度、周士第、王良、何畏、左权、段德昌、黄公略、李之龙、刘光烈等都是黄埔军校的精英。
黄埔军校放在现在是什么级别大学?
优质回答
说起黄埔军校国人绝对不会陌生。黄埔军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可是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其师生中涌现了大批政治家、将星。然而严格算起黄埔军校到底应该算什么学历,那就比较尴尬了,最多只能算是一个速成培训班,距离大学还有些差距。
黄埔军校的正式名字是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只是因为初期开办于广州黄埔长洲岛,才俗称为黄埔军校。因此一般说起黄埔军校,那么就是特指搬迁到南京以前的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的诞生,是孙中山先生鉴于以前革命大多利用地方军阀,缺乏自己的武装力量,最后因为地方军阀倾轧,革命一直难以成功,所以决心开办一所自己的军校,培养自己的武装力量。
正因为如此,黄埔军校的招生首先就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面对有志革命的进步青年。招收的进步青年来源不一,大部分都没有什么从军经历。到了黄埔军校以后很多人不得不学习类似“手榴弹操法”这种原本针对士兵的课程。
而且黄埔军校创办比较仓促,师资力量不足,因此早期甚至不分专业,有什么老师上什么课。直到后来才分设了步兵、炮兵、骑兵等不同专业。
更糟糕的是革命形势紧迫,因此黄埔军校的学制很短。
这第一期学员1924年5月入学以后,在11月30日就已经毕业,学习时间不过半年。第二期是1924年8月开学,在1925年9月6日学员毕业,也不过是一年的学习时间。第三期是1925年1月到1926年1月17日,第四期是1926年1月17日到1926年10月。
我们可以看到这学员在军校学习时间长则一年,短则半年。而当时国内大部分军校是先在陆军小学学习3-5年,毕业以后再去高级军官学校学习1-2年。黄埔军校相比之下,就是一个速成班的档次。
当然北伐战争的结果有些让人意外,一帮速成班出身的黄埔学生把北洋军阀打了一个落花流水。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黄埔学生是为了理想而战,他们知道自己成为军人的目的,知道奋斗的目标,为此不惜付出生命。而北洋军阀只是一个利益结合体,对于那些军官来说从军不过是一个职业,没有必死的决心。
双方士气上的巨大差距,决定了战争的结果。
黄埔军校堪称国共两党共同培育造就军政干部的摇篮。国民党军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不少高级将领,都出身于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是国军的创建与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在黄埔军校就读的中共党员则在人民解放军的启创、发展与壮大整个过程中,一直都是中坚骨干力量。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结晶,是国共两党建军实践的开端,是孙中山先生总结吸取以往革命多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肩负拯救民族危亡和反帝反封建伟大使命的军事政治学校。
黄埔军校建校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大批中共党人在这里教学和学习,并且参加东征和北伐,促进了中共的组织大发展。可以说,黄埔军校是中共探索革命武装的开始。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经受了锻炼,增长了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为后来的军队建设以及武装斗争汲取了经验。
1924 年初,国共联合战线建立后,经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以及苏联政府的帮助,黄埔军校在广州东郊的长洲黄埔岛上正式成立。
国共两党对办好黄埔军校都予以高度重视,孙中山亲自过问军校的大政方针和组织人事,并亲自兼任军校总理,委派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组成军校最高领导机构。
黄埔军校学习苏联经验,在军校设立党代表制度,实行党指挥枪,将新式军校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党代表对军校的各项工作实施监督与指导,保证了党的主义、方针、政策得以在军校贯彻落实。军校设政治部负责全校的政治教育与训练,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军校认真贯彻落实联俄、联共政策,邀请苏联军事顾问小组把苏俄革命斗争的经验传授给学员,并欢迎一批共产党人进校任职,保证了黄埔建军的高政治素质。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培养革命军队的新型学校。它一开始就为了革命的目的培养革命人才、尤其是军事人才而创办,为中国革命的两大阵营输送了大批人才。
民党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基本上是由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组成的,黄埔毕业生中,出任国军兵团司令以上高级将官的有1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在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时期,黄埔军校前六期师生出身的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至少在270人以上。其中有特级上将1 人,一级上将5人,二级上将 5 人,上将7人,中将加上将衔2人,中将180人,少将71人。
蒋介石向来把黄埔前六期师生出身的军官,作为嫡系部队和自己依赖的中坚力量。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除卫立煌外,陈诚、刘峙、顾祝同、胡宗南皆出身于黄埔。蒋介石手下“五大主力”的指挥官,皆是黄埔系将领。第五军的杜聿明、邱清泉、李运成;第十八军的陈诚、黄维、彭善、方天、胡琏和高魁元;第七十四军的俞济时、王耀武、张灵甫;新一军的郑洞国、潘裕昆;新六军的廖耀湘,都是出身于黄埔军校前六期。
而在我党方面,担任过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黄埔生也超过了40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部长一级的达数百人之多。上个世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36位军事家,其中有16位曾经在黄埔军校学习或工作过。
具体来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十大元帅中的林帅和徐帅,十位大将中的陈庚、岁瑞卿、许光达也是黄埔毕业,36位军事家中的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圣、左权、刘志丹、黄公略也都在黄埔学习过。
黄埔军校向来有着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这种精神是”弘扬立志救国救民、统一全国的爱国精神;弘扬革命理想信念、斗志旺盛的奋斗精神;弘扬国共真诚合作、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弘扬英勇无畏杀敌、敢于献身的牺牲精神”。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无数黄埔健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战死沙场,他们都是中华优秀儿女,是我们的英雄。
黄埔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以爱国为核心的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在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虽然放在今天,黄埔军校条件之简陋,学习内容之单薄,远远比不上任何一所军事院校;但是就其影响力与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来说,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与黄埔相提并论。她是一所无法用级别衡量的特殊年代的特殊军校,就其意义来说,连美国的西点军校也无法与之相比。
黄埔军校因何得名?
优质回答
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建立的一所军校,原名“陆军军官学校”,后来改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单从校名来讲,因为它建在广州市郊区的黄埔长洲岛,因此简称黄埔军校,这个名字相比前面提到的两个名字,简单好记,时间长了也就叫开了。
黄埔军校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这个地名,黄埔那时在广州属于郊区,番禹县管辖,可以说是没啥名气的小地方,因为黄埔军校这个地方后来才被人熟知,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才以黄埔命名设立区级建制。
黄埔军校的名气大主要是因为他培养了一大批军事人才,为当时的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很多国共两党的高级将领,可以说就是这些人在日后的岁月里书写了中国的军事战争史。国民党就不用说了,高级将领多出自黄埔,蒋介石依靠当校长的经历捞足了政治资本,为日后掌权奠定了基础,后来很多将领还称呼其为校长。
建设黄埔军校正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共产党不仅积极参加了创办和教学,而且还选派了大批人员到学校学习。1955年新中国授衔的将帅里,有36人在黄埔军校工作过,其中元帅5人,大将3人,上将8人,中将9人,少将11人。
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优质回答
黄埔军校是一个培训低级军官的军事学校毕业后就任排长,但不能与现今的军校类比,毕竟当时的中国文盲具多,能有初高中毕业的学生也可算知识分子了,而黄埔招收学员都要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到抗战末期黄埔生十之八九战死。这就是这所学校伟大之处,当时大部分学生投笔从戎报考军校也是报着革命理想尤其是抗战期间报着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开往战场,慷慨赴死。
因此战时与和平时读军校还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各位会有解读。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科大以上。 早知道那个年代80%以上的都是文盲,上学都是个问题何况还是黄埔。第二个是可以参考黄埔出去的学生都是直接出任军官,比现在国防科大出去的要高点,当然以前是战争年代缺人才。第三个是黄埔军校出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嫡系中央军,也是现在国防科大不能比的。 总体来说当时说黄埔军校是全国最有前途的学校一点都不为过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黄埔军校在哪里现在叫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